小十年前,那是个广告公司还在讲什么营销从4P进入4C时代的时候,商学院里面流行的案例教材是“不专业化会shi”的主流,数出了一揽子所谓主营业务没做好就着急多样化转型的企业和品牌,强调了“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化分工使效率提高带来的正面力量。
我们被教导,做人做事都要专一。
“不想当医生的司机不是一个好厨师。”
这句看似无厘头的话像一片偷偷摸摸潜入盛夏的秋叶,谁也没想到竟带来了“crossover”的纷至沓来,随即,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跨界”终于扑天盖地的来了,跟蒸汽机一样,况且况且地扯动了所有行业的蛋。
LED照明设计师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这个早就被誉为“灵魂”的行业,在国内市场中,长期被“灵魂无价所以不好评估”这样的市场现状困扰。
“跨界”生存的风潮似乎带来了颠覆世界的机会,也为走在大部分行业前线的“灵魂”界带来了冲击和反思。
2014“和合设计”设计产业化新格局论坛力邀11位来自建筑、室内、家居、照明、智能化设计等数个设计领域的专家,共同就“设计新格局”分享设计行业如何在解读“跨界”中面对未来,各个领域的设计师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本来就是件跨界的碰撞。
1. (一)猜不到凶手的跨界谋杀
以下这段文字,90后的可能看不懂。
34年前(难怪),SONY发布第一台随身听的时候,是有喜滋滋地预想过这玩意注定风靡世界的。
它果然猜中了开头,紧跟着,松下、夏普、爱华(当年火得你都不信的品牌,后被索尼并购,现在竟然踪影全无)、三洋等紧跟随后,对于这些对手,索尼兵来将挡应付自如。
只是后来,他怎么也没猜到结局。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如此一巨大的帝国,竟然给一做电脑的顺手干掉了。
卡带装12首歌、CD能装15、MD小30,可是,当这玩意儿里能装5万,对是5万!首歌的时候,索尼知道自己完蛋了。
当然,这并不是个偶然,当乔布斯带领苹果不务正业到处动仄干掉各种行业巨人的时候,瑞星杀毒给360干掉、不可一世的邮政给快递哥踹得满地找牙、世界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中国移动才在中国春晚投票选熊猫乐滋滋地一毛钱卖几bit流量地数钞票的时候,做QQ的悄无声息地上来就一刀。
一个随时不知道自己怎么死时代轰轰烈烈到来,今天你的利润中心,转眼就给一个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的给秒杀了,你是核心,可人家根本就不用靠这个挣钱。
我们管这个叫跨界谋杀。
(二)为什么跨界能?
体验至上
好像在不远之前,我们还在讨论专业化分工让社会更美好,一转眼世界就变了。
在找这个答案之前,请先回答一个问题:
当年你为什么换苹果手机?
其实真不是诺基亚不好,而是苹果太优秀,不是吗?
在苹果手机没被发明出来之前,你也没觉得手机没有触屏有什么问题,也不会觉得一手拿个手机兜里再揣个MP3听歌有什么矛盾,大家都妥妥地过着各自卖专业化谋生的日子。
但是随着生活开始跨界,生活的需求也就忙不迭跨了起来。
世界变平了,所有产品也随着一起走进了平行发展的道路,不是永不相交,而是一望无际的可能性,以前完全不在一个时空的功能会在哪个点停下来,混搭出一款前所未有的产品,完全取决于原来真的有这样美妙的需求存在。
跨界之所以混得开,就是因为所有快速风靡的跨界设计,无一例外都为用户带来了精彩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在过去被专业化切割成为琐碎的个体,因此没有办法聚合在一个产品范围中,也很少有什么都懂的人去把它们捏在一起。
一篇《从红点奖看LED时代的跨界打劫》(点击查看)的文章里面,提及的都是照明行业的应用上下游向照明跨界的例子,但会不会有更有想象力的跨界对手冷不丁杀出来,做运动服装的发明了可穿戴的照明设备,做烟感喷淋消防的发明了全新的LED低压布灯局域,甚至做灯具的发明了新型的汽车和房子?
天知道,最精彩的就在于,那是个你想都没法想像的未来。
为什么追求在楼梯上健步如飞而不是直接坐电梯?手机透明了看得会更模糊还是更清晰?这些其实都不仅仅是“有用”与否的考量,而是体验“爽不爽”的问题。
自学成才的新东方前英语老师罗永浩,大跨度“跨界”创业,成为年度最火的“情怀”手机“锤子”之父,依靠的绝不仅是情怀,而是对人机交互体验的天赋式洞察力和执着得苛刻的追求,这跟他的偶像乔布斯倒是很接近。
(三)以人为本其实就是跨界
宋毅是个开发商,坚持认为设计是开发的龙头,而单一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倒逼着提出了多种维度整合设计的要求。
设计师出身的宋毅想象,以后可能会有一栋建筑是由心理学家做总设计师,建筑中所有的功能和空间都是因应心理体验思路去建造的。
以我们常常称道的德国设计为例,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只是个服务的态度甚至口号,但实际上,以人为本本身就是跨界,因为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行为准则和习惯各方面的全面掌握,单一方向根本无法满足。
维思平建筑设计主建筑师吴钢举了个精准的例子“如果你不去理解一个新型的新风系统,不去理解一个建筑恒温恒湿的原理,你已经无法做现代化的设计了。”
“设计必须跨界”,在未来,没有跨界,就无法设计。
吴钢在专业学习上横跨了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他认为,真正的设计师是横向思考,不是纵向思考的。
建筑师跨界时尚,服装设计师跨界电影,这些都变得越来越寻常,正好说明了跨界带来的作品是市场需要的。
宋毅大胆预测:单纯的一种建筑设计,建筑学出身的人做设计,在这个年代可能逐渐会趋于弱化。未来一个建筑的主设计师有可能是一个IT的工程师,有可能是一个网络的工程师,或者是不是建筑领域的工程师他主要来主导整个建筑的设计。可能这是未来我们的一个发展趋势,有可能未来我们一个心理学家做一个项目的总设计师,所有的行业都围绕我的思路来做这个建筑。
(四)未来会怎样?
本来就没界
来自贝诺建筑设计的蒋毅和HBA的韩旺呈,一外一内正好代表了当下商业建筑的完整脉搏,我们将他们对未来商业建筑的描述随手切面,就能看到一段充满张力的体验场景:建筑的表皮是自动控制采光和接收太阳能的,写字楼中的空调和照明都是根据人群和时间点自动调节,建筑中的酒店入住没有了以往登记的笨重电脑,所有的信息都通过pad解决,客人登记后会获得一个专属帐号,在手机中登陆帐号,即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客房中的所有设备,并可以让客房记忆下自己的偏好。
这个小片段其实严格来说不是未来,而是现在进行时。
而在这个场景的描述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任何专业的边界,建筑归建筑、幕墙归幕墙、弱电强电照明?
蒋毅认为,如果一个商场只是负责人进来买了东西就走了,没有留着顾客约朋友聊聊天、看场电影吃个饭,那样的体验是不完善的。所以做建筑的要考虑的不可以只是把房子建起来。
对于使用者来说,这所有的过程,就是整个产品的线性体验,谁把这条线规整好了,谁就是赢家。
没有跨不跨界,只有好坏
《外滩画报》采访跨界做手机的罗永浩,问及他从牛博网、老罗英语到锤子科技,从事的行业都跨度很大,别人说隔行如隔山,他又是怎么会勇往直前地去做了?
老罗答曰:这是中国人的问题,也是全亚洲文化的问题嘛。
你看在中国、日韩很多人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而欧美人呢,一生换六七个工作是很常见的,这没什么对错,就是性格问题。那我的性格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呢想做什么就有一万个顾虑,当然对我来讲是特别不欣赏的。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一个行业,或者从事 20 个行业,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对错,但是邪门的是另一派人觉得我们有问题,这就是他不健康的地方。你一生就做一件事我没有嘲笑你,但是你一辈子做了三件事这些笨蛋就过来说你不务正业,这事儿太可笑了。你在英语里面找不到不务正业这个词,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我的正业是什么,是我说了算还是这些围观群众说了算呢?所以我每天都面临这种尴尬,时间长了可能会没有耐心,但没有耐心你表露出来他们又说你脾气不好,其实我本来脾气挺好的,都是被神经病逼的。
韩寒在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感想中,谈及他赛车手、作家和导演身份的时候说,他从来不认为有什么跨界之说,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和没做好之分。
所以,未来不跨界会不会shi,你说呢?
责任编辑:ZY 来源:照明微课堂
免责声明:中国照明灯具网上刊登的所有信息未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或可靠性;您同意将自行加以判断并承担所有风险,中国照明灯具网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